#图文作者引入激励计划#
历史是条环形跑道,战争总在重演却换了主角
2022年10月,莫斯科一间会议厅里,俄罗斯外交与国防政策委员会荣誉主席谢尔盖·卡拉加诺夫面对镜头郑重宣告:“俄乌冲突是关乎俄罗斯生死存亡的第四次卫国战争。” 屏幕前,一位乌克兰老兵颤抖着关掉电视,墙上泛黄照片里年轻的自己穿着苏联军装,胸前勋章在烛光下微微发亮。
历史正在以最荒诞的方式自我复制。
01 数字背后的血色史诗
1941年6月22日凌晨,德军撕毁《苏德互不侵犯条约》,上万门火炮突然撕裂苏联西部边境的宁静。纳粹德国的钢铁洪流兵分三路扑向列宁格勒、莫斯科和乌克兰——这片被称为“欧洲粮仓”的黑土地首当其冲。
二战史册记载着冰冷数字:苏联在卫国战争中总战损2960万人,其中战死及失踪915万人,相当于每天有1.8万人消失。 但少有人知的是,这串血色数字里浸透了乌克兰的牺牲。
“没有任何一个欧洲国家的城市、工业、农业、人口遭受像乌克兰这样的破坏。”1945年1月,美国记者埃德加·斯诺穿越满目疮痍的乌克兰战场时,在报道《乌克兰买单》中这样写道。这片土地上曾上演人类战争史上最残酷的拉锯——60个国防师在此鏖战,占德军兵力40%,苏军50%。
当苏军败退,斯大林下令执行焦土政策;当德军撤退,同样焦土再现。乌克兰土地被战火反复犁过两遍,城市化为瓦砾,麦田变成雷区。
2 被遗忘的战争脊梁
硝烟弥漫的基辅征兵站前,18岁的伊万挤在人群中举起右手。这是1943年秋,苏军刚收复乌克兰东部,450万像伊万这样的乌克兰青年在祖国尚未愈合的伤口上再度穿上军装。
他们加入的是一支早已烙上乌克兰印记的军队:整个卫国战争期间,共有768万乌克兰人加入苏军,战争末期每十个红军战士中就有四个来自乌克兰。他们中走出了300余位将军,包括指挥斯大林格勒战役的铁木辛哥元帅、解放布达佩斯的马利诺夫斯基元帅。
在苏梅州的农家院里,少年科哲杜布望着天空中被击落的战机,不曾想自己日后将成为整个苏联唯二的三重英雄。这位乌克兰飞行员创造了击落62架敌机的传奇。
军粮供应站里,带着头巾的农妇把刚烤好的黑面包码上卡车。战火中,乌克兰贡献了苏军40%的粮食,饥饿的士兵们不知道,送粮的妇女可能正饿着肚子。 兵工厂流水线旁,工人们日夜赶制着“斯大林管风琴”——喀秋莎火箭炮,它的研发者库利克元帅,正来自乌克兰波尔塔瓦州。
3 战火中的民族伤痕
在基辅郊外的巴比亚尔峡谷,1941年9月29日开始的三天内,10万犹太人被纳粹机械化处决。这只是乌克兰土地上种族灭绝的冰山一角。整个战争期间,乌克兰损失约1000万人口——相当于每三个乌克兰人就有一个消失。
135万乌克兰军人阵亡名单中,有来自利沃夫的机枪手彼得罗,他在斯大林格勒废墟里战斗到最后一息;有第聂伯罗彼得罗夫斯克的卫生员奥莉加,她在库尔斯克战场拖出122名伤员后中弹倒下。
“战争总是带来道德的瓦解,”乌克兰历史学家尤里·沙洛瓦尔沉痛地写道,“恐惧让一些人成为英雄,让另一些人成为叛徒。” 当班德拉分子与纳粹合作时,俄罗斯将领弗拉索夫也在组建“俄罗斯解放军”——战争的极端环境模糊了道德的边界。
4 被政治化的记忆
2016年,俄罗斯新版历史教科书用醒目标题定义着:“伟大的、神圣的、国家的卫国战争”。书中强调战争“真正的全民性”,却淡化了乌克兰等加盟共和国的贡献。同年,乌克兰将二战胜利纪念日从5月9日改为5月8日,与欧洲各国同步。
历史的记忆在政治重构中渐行渐远。
2022年,当俄罗斯坦克再度越过乌东边境,克里姆林宫的话语体系迅速激活历史符号。普京倡导的“俄罗斯新思想”——爱国主义、强国意识、国家观念和社会团结——在“第四次卫国战争”的叙事中找到了支点。
耐人寻味的是,西方媒体开始重提1939年的苏芬战争:当时苏联以“曼尼拉炮击事件”(实为自导自演)为借口入侵芬兰;今日俄罗斯以“去纳粹化”为由进军乌克兰。 历史如同镜像,侵略者与卫国者的角色在83年间完成互换。
05 黑土地上的未终局
2023年4月,基辅郊外战壕里,21岁的乌军士兵马克西姆给母亲发信息:“我们就像爷爷在1943年那样战斗”。他的爷爷曾在科涅夫元帅麾下参加第聂伯河战役——那场战役中苏军伤亡128万人,34.8万永远留在第聂伯河西岸。
此刻马克西姆不知道,千里之外的莫斯科,某智库正用苏德战争数据推演俄乌冲突结局:“战损比约1:3,乌克兰需付出三倍以上战损才可能击垮俄罗斯”。 报告忽略了现代战争的决定因素早已超越单纯的人枪数量。
更深的悖论在于:当俄罗斯将特别军事行动定义为“卫国战争”,它面对的恰恰是曾为卫国战争付出最惨烈代价的土地和人民。那些在1941-1945年为保卫联盟流尽鲜血的乌克兰老兵后代,如今为保卫自己的国家而战。
圣彼得堡胜利公园,白发苍苍的俄军退役上校每年5月9日都来擦拭T-34坦克纪念碑;基辅无名烈士墓前,乌克兰少女在破碎的坦克残骸旁放下一束向日葵。
两国民众的手机里,算法推送着各自版本的“卫国故事”——那些被截取的历史碎片在数字时代激烈碰撞。
当战报替代史书,电波淹没回忆,或许我们更该聆听顿涅茨克战壕里那个乌克兰士兵的低语:“我太爷爷在柏林国会大厦插过红旗,而我现在为阻止红旗的阴影回来而战。”
广盛网-低息配资公司-股票配资怎么个流程-配资网站首页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